写在前面的话:6月17日,米乐官网(中国)校友,原驻苏联使馆、保加利亚使馆、罗马尼亚使馆、乌克兰使馆商务参赞,孙敏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2岁。惊闻噩耗,不胜悲痛。就在一个月前,学校专程派我们赴京到前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俄罗斯大使李凤林校友家采访,这对同为哈外专毕业的校友伉俪,亲切地接待了我们。两位老校友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在哈外专求学时的刻苦场景,讲述了他们在俄罗斯工作时的有趣故事,更表达他们对俄语事业的无尽深情。
临行前,两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与我们依依惜别,孙敏校友紧紧拉着我们的手一字一句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母校给予我的知识与力量!”她在说这句话时坚定的语气、虔诚的目光,令我们所有在场的人为之动容,久久无法忘记。如今,虽寥寥数日,再次翻起孙敏校友的生平资料,却已与老人家阴阳两隔,内心无限伤感。孙敏校友的一生如夏花般绚烂,那便在其中采撷几朵,与大家共勉,谨以此文表达我们最深切的怀念与最崇高的敬意。
进哈外专学习,她是品学兼优的学员
1935年孙敏出生在黑龙江省阿城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做教员的父亲以微薄的工资支撑着8口之家的生计。孙敏的父母亲对孩子们的教育十分严格,从小便要求他们自强不息、刻苦学习,长大能够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1950年11月,15岁的孙敏响应“抗美援朝、参军参干”的号召,进入哈外专学习。当时的哈外专是所半军事化性质的学校,学员们穿军装,但不戴领章,每个月领取生活费,但不是现金,而是代金券。
“当时哈外专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两位老校长对学生们的影响非常大,王季愚校长给大家上政治理论课,让大家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赵洵校长则从俄文专业教育的角度引导大家刻苦学习” 孙敏曾回忆说。在哈外专学习期间,孙敏刻苦努力,即使晚上熄灯,也要到外面借着月光拿着小卡片儿继续背诵俄文单词,正是凭借着这股“拼命”学习的尽头,孙敏政治课、文化课、口译、笔译等全部成绩都是5分,并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孙敏的心里清楚地意识到,作为党员自己的责任更重了,必须要率先垂范,起到榜样作用,以优异成绩表现出共产党员的风范来。在毕业考试时,她做到了这一点。与毕业考试有关的30篇文章,如《我的大学》、《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我的祖国》等文章,孙敏都能用俄文写出来,再译成中文,并且背得滚瓜烂熟,在毕业考试中她取得优异的成绩,得到苏联专家、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到二机部工作,她是刻苦工作的模范
1954年7月,由于成绩优秀而且还是共产党员,孙敏在毕业时被列到了一类分配名单之中,被派往原第二机械工业部专家办公室工作,为无线电工业的苏联顾问做翻译。苏联顾问并没有看上这位身穿褪了色的衣服,脚穿打了补丁的解放鞋的小姑娘,有些不满意地说:“又瘦又小的黄毛丫头怎么能当好翻译呢,另派一名合适的翻译吧”。当时负责介绍孙敏的领导对苏联顾问说:“您别看她个儿小,她的政治品德和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哈外专给她的思想品德、业务、政治和文化等各门功课的评定都是5分。她是中共党员,是一个非常努力、有志向、有前途的女孩,希望您能同意她做您的翻译”。
苏联顾问这才同意孙敏做翻译,并给了她一本《俄汉无线电技术词典》背诵。就这样,孙敏的工作从背诵词典开始,并逐渐地成为了电子工业翻译方面的能手。由于翻译的材料很多都是保密资料,工作只能在办公室进行,工作完毕再送还资料室。孙敏又拿出了哈外专学习时的那股劲头儿,一心一意地扑在工作上,搞翻译、学业务,不敢有半点松懈,不管机关大院儿里是放电影还是有演出,都不为之所动。
当时我国正与苏联进行谈判,苏联同意协助我们建立一些电子工业企业,需要翻译电子工业设备清单等大量资料,领导每天把大摞的材料分到每位翻译的手中,然后大家就开始加班加点地工作。通过翻译这些材料,孙敏进一步掌握了电子工业的词汇和有关知识,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得到了领导和苏联专家的肯定。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的刻苦努力工作,孙敏被评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先进工作者,获得了一枚荣誉奖章。孙敏一直将这枚奖章保留在身边,她说,这是党对她最大的信任、鼓励和关怀,是她终身难忘的荣誉。工作上一定要多做贡献,以实际行动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和关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两年中,孙敏到过中国许多地区的无线电工厂,因为她坚信“实践出真知”。参观每一个工厂时,她都向厂里的专家详细了解情况,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孙敏了解到中国整个无线电工业的布局及其发展远景。在这个外出参观和考察阶段,孙敏增长了知识,丰富了阅历,扩大了视野,为后来从事对外经贸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赴苏联访问,她是不辱使命的翻译
1956年7月,孙敏迎来了第一次随团赴苏联访问的机会,作为随行翻译随国家高级代表团到苏联进行经济贸易问题的谈判。得知这一消息,孙敏心情非常激动,因为她清楚,对于一个年仅21岁的年轻翻译来说,能得到这样的机会非常不易,她一定要好好表现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因为是第一次出国,国家发给孙敏一笔服装费,有好几百元人民币,而当时她的月工资才只有几十元。孙敏买了呢子大衣、连衣裙、皮鞋、西装等等,为出国做好了充分地准备。
他们乘坐的是一架很小的伊尔-14型飞机,中途降落了十几次,经过两天飞行,终于到了达莫斯科。在谈判的翻译中,孙敏每次都会把对方的表述方式以及我方的谈判内容做详细记录,有些特殊的单词,用中文和俄文对照写下来。在翻译的工作中孙敏逐渐地丰富了词汇量,增长了知识,得到了锻炼。
1958年夏,组织上再次派孙敏随军事工业考察团去苏联访问。在列宁格勒(现为圣彼得堡)喀琅施塔得海军港口参观时,由于负责潜艇翻译的同志突然发高烧,代表团研究决定,让本应负责无线电翻译的孙敏临时为中苏双方的将军们担任翻译。据孙敏回忆,苏方举行了欢迎中国海军政委和司令员的最高规格礼宾接待,在场的都是英勇威武的军官,只有她穿着便服,梳着两个小辫子,在给首长们做翻译。
后来又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专家们要进入一个潜艇里面参观时,苏方提出,按照苏联的习惯,女同志不能进潜艇里面去,因此中方女翻译不能进入潜艇。当时海军政委苏振华上将说:“那怎么办呢,你们又没有人懂中文,谁给我做翻译?”在苏振华的坚持下,对方勉强同意孙敏进入潜艇,圆满地结束了对潜艇的参观。
驻外使馆工作,她是勤奋肯干的参赞
就在代表团重新集中在莫斯科准备回国时,大使馆接到二机部的通知,指示孙敏留在驻苏联大使馆商务参赞处工作,负责电子工业项目设备的进口事宜。而这一次,也成为了孙敏长期驻外工作的开始。
1960年秋,在莫斯科召开了81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和苏联两党两国关系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中共代表团的团长是刘少奇同志,副团长是邓小平同志。孙敏被使馆委派做代表团的生活翻译、联络和接待等工作,翻译中国代表团的立场文件,为晚上看外国电影的领导人做口译。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召开,周恩来总理带领中国代表团赴苏参会,周总理去使馆看望了中国使馆的工作人员,发表了简短热情的讲话,并举办了一个短暂的舞会,周总理跟每一位女同志跳半只曲子,孙敏和周总理跳舞的照片,这么多年她一直珍藏着。
1985年后,孙敏历任驻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大使馆的经济商务参赞。1997年至1998年又作为大使夫人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工作。
长期漂泊在外,她是挂念母校的游子
李国威先生在回忆母亲的文章里这样写到:“母亲见证了中俄关系50年的变迁,一生以俄文专家骄傲”。近半个世纪的外交工作,孙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外交和翻译事业。即使是在退休之后,孙敏仍然挂念着对俄的经贸合作,通过担任顾问等形式,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作为米乐官方版的校友,孙敏同志与李凤林大使更是不忘为母校的对俄办学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他们曾表示,未能回母校任教一直感到愧疚,希望有生之年能够为米乐官方版俄语学院、中俄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以报答母校和恩师王校长、赵校长的知遇之恩。
孙敏同志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敬业的一生。对待工作,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待同事,她诚恳率直、真心真意,从未有半点的虚假;对待事业,她忠贞不渝、立场坚定,从不敢有丝毫懈怠。孙敏同志是我辈黑大人的学习榜样,她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值得我们学习,她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回望孙敏同志华光溢彩的人生,她与俄语“初遇”,与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伴侣李凤林大使结缘,都发生在哈外专——这座被誉为培养了新中国最优秀俄语人才的学府。传奇的哈外专,书写了时代的辉煌,更造就了众多撑起时代、堪称中流砥柱的人们,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故事,将永远在这片校园流传,以最虔诚的方式记录、缅怀。(本文资料参考谢建群主编《哈外专老校友回溯人生》,李国威《怀念母亲孙敏》等相关文章)